巴菲特:最好的投資就是開發你自己
Photo Credit:CNBC,https://pse.is/458abz
2022年4月30日,股神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的公司波克夏(Berkshire Hathaway)舉行了年度的股東大會,目前在網路上已有許多相關股東大會的文字整理。然而,在本次股東大會中,最讓我受益、也促使我有啟發跟思考的,是在QA的環節中,一位股東向巴菲特提問說:「在高通膨的環境下,你會選擇投資哪支股票?」(股東會影片,29秒開始)

巴菲特笑了之後,說到" I'll tell you something even better than one stock "(我將說一些比買哪一支股票更重要的事) ,巴菲特提到:「你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是,就是你必須擅長做某些事」,巴菲特舉例:「比如你是鎮上最好的醫師、律師,或者任何其他事,無論別人付你幾十億或幾百塊也好;他們願意將一些他們生產的東西,去交換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服務。」

透過上面的鋪陳,巴菲特提出他對人生的體悟:「無論你所具備怎樣的才能,那都是別人拿不走的,也不會因為通膨就這樣沒了,因此,最好的投資就是開發你自己」,最後巴菲特語重心長地說:「我的意思是,你應該去好好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巴菲特在股東會這一段幾分鐘的QA,也許很多人會覺得老生常談;但藉著巴菲特的回答,卻啟發我嘗試從財務規劃的角度,去看待投資自己。

從財務規劃的角度,我嘗試分享關於投資自己的想法,將朝以下方向進行討論:

ㄧ、如何衡量自己的價值
二、每月存下5000塊,該投資自己,還是投資股票,對未來有什麼影響?
三、以終為始思考投資自己
四、結論

ㄧ、如何衡量自己的價值

當我們提到的投資的時候,一般來說常會聯想到投資股票,要投資什麼「標的」,但往往常被忘記的,是「自己」,這個從出生就一直陪伴我們到現在的資產。

然而,我們平常很少會意識到對自己從「金錢的角度」進行「估值」,比如說,今天有一個人要把我們「從現在到退休」創造收入的工作能力全部買下來,你會認為自己值多少錢?

但因為我們並不是一個真的可以被交易的股票,雖然從比喻上,我們可以理解從經營公司的角度來看重自己的價值;但生命本身就難以用金錢去估價,因為生命是無價的;且「無價」可能有兩種解釋,一種是不具任何價值;另一種是具有「無窮價值」,要在零到無窮大的中間找到一個恰當的估值,確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情。

假設我們也同意巴菲特說「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」,但我們該如何把這句話去「量化」呢?我們怎麼知道投資自己,會比投資在金融資產更好?

如果以收入能力去衡量自己的身價與估值,我們可以怎麼估價?

假設把自己視為一家公司,參考巴菲特對公司的估值方式,巴菲特曾說:「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,就是該企業在未來所能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量折現後的總和」。而這個估值方法,就叫做「現金流量折現法(Discounted Cash Flow, DCF)」。

我們嘗試把這樣的估值,用在對「自己」這間公司的估價上。以下會用最簡單的假設,來計算人力的價值。

假設小定今年25歲,剛進入職場不久,月薪26,000,年收入312,000,工作40年後,65歲退休,假設小定工作期間,每年薪資成長率1.5%,試問小定這40年創造現金流收入的能力,等於多少現金價值呢?

這裡的計算運用到「折現」跟「年金現值」的概念,折現其中一個概念主要是認為,「未來的錢」不如「今天的錢」值錢,需要考量貨幣的時間價值。如果要計算未來金錢的價值,就要對它進行折現。

計算將運用到折現率,可以理解成「我今天把錢投資在其他地方可以創造的報酬」,我們假定這個折現率是台灣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固定利率1%。

因此,我們去估算「小定」的價值,計算表格可參考【註ㄧ】

在1%的折現率下,我們對25歲的小定持續40年工作收入能力進行估值,小定這個人力資本的價值,合計後相當於1414萬的資產。但這個計算的估值結果,並非真正的錢,只是我們嘗試用金錢去衡量小定的價值。

估值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,藉著這個機會,我們重新正視到,其實自己是非常有價值的資產,但這只是從金錢估值而已,當然生命的價值不會只有金錢的面向。

從長遠財務規劃角度來理解,「自己」是投資組合中,最重要、最關鍵、最值得投注心力發展與維護的資產。也因此,在退休前的工作階段,理財的重點在於自我的「增長」,並盡可能保護自己創造收入的能力,包含身體、心理、精神這些核心層面。

在討論投資任何金融工具之前,最重要是源頭(工作收入)保持有活水(每月結餘),我們才有本金或是餘裕去選擇每月的儲蓄下的錢,是打算用來投資自己,或是投資在金融市場中,若這個最重要的「人力資產」倒下了,後續討論投資什麼標的,其實意義性也不大。

二、每月存5,000元,投資自己或股票,對未來有什麼影響?

我們延續上述25歲「小定」的案例,在每月薪資26,000中,假設小定儲蓄率有20%(5,200元),2,600元投資自己(於身心靈的增長:例如買書、上課進修、運動健身、深度旅行⋯⋯),2,600元投資全球股債配置的指數型基金。

25歲那年,小定花了31,200投資在自己身上,有計劃地把時間投注在有熱情、長遠有價值的事情上。小定預期可以漸漸提高收入,在舊有支出沒有太大改變的狀態下,他的儲蓄率漸漸提高,有更多的結餘分配在「投資自己」或「投資金融商品」。

我們假設小定因為這樣的改變,收入進入高速成長,進入類似像一個產業週期發展的成長曲線【註二】。


Photo Credit:http://aswathdamodaran.blogspot.com/2015/12/the-compressed-tech-life-cycle.htm

在職涯的「高成長期」的時候,小定把主要賺到的錢,「再投資」到自己身上,一部分投資在金融資產;處在成熟期時,本身人力已經不再高速成長,小定逐步將賺到的錢投資在金融資產。因此,我們重新去估算「小定」的人力資產價值,計算表格可參考【註三】(其中一種可能的成長率情形)。

接續上段,我們看到「小定」職涯認知轉變後,對整個人力資產價值的重大影響,開始投資自己、聚焦成長,小定「人力資產」的價值,從原本的1414萬躍升為4382萬,跟原本選擇「不投資」自己的小定(維持1.5%的薪資成長率),兩者的人力資本估值的資產價值差了2968萬。



這樣的差異,讓我們可以在認知上相信,其實每個人內在潛力,都有著無限的可能性,這也是身而為人的可貴與獨特性。我也深信著,藉由對自己估值的過程,我們也能開始認識到,自己是一生中最珍貴、也最有成長力的資產。

然而,投資自己的困難在於,並不是將每月儲蓄撥一部分投資自己,未來的收入就一定會成長,有可能要過3~5年後才會開花結果,確實有其不確定性。

但我們若沒有先確認自己長期的職涯目標,而沒有謹慎配置金錢的資源到處上課進修,雖然看起來也是投資自己,但也可能導致自己往錯誤的賽道奔馳。那這份投資,可能就無法累積成往後收入的提升。

也因此,這也是人生資源配置的困難之處。

然而,投資自己雖然不一定會成長,至少我們對自己的掌握度高,可控性高,所花下的金錢與時間,無論如何都可以累積在自己身上。但我們若因為投資自己有不確定性,而將每月儲蓄「全部」投入股市,也不代表就是好事。

面對金融市場,我們一個人不可能決定市場的走向,勢必會受到全球大環境的循環、投資資產也ㄧ定會面臨不確定性、風險、波動。

也因此,關於每月存下的儲蓄,該全部投資自己,或全部投資市場,並不是「非黑即白」的決定,而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。

三、以終為始思考投資自己

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,最可靠的方法,就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(To get what you want, you have to deserve what you want.)
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——查理·蒙格(Charles Munger)

從財務規劃的角度,確實有些課題,財務規劃顧問覺得重要,但這並不代表客戶也會覺得重要。

作為顧問的角色,不適合強加價值觀在客戶上,而且,沒有人會願意被強加價值觀。

如果我們覺得現在的生活就過得好好的,為什麼我需要增長?我可以不投資自己嗎?我可不可以不要去進修上課、我可以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嗎?

在面對每月結餘如何分配投資自己或投資市場,一個財務規劃顧問如何長遠地協助客戶規劃一個讓「生涯、職涯、財務」都往正向發展的行動建議,確實是複雜的實務課題。

若從我的角度,我會把是否要投資自己、要增長到什麼程度,將這些問題的答案,嘗試把兩個終點的問題納入考量:(1)我們想過怎樣的生活(2)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

比起金錢,理財重點其實是在理心,理生命,「財」的確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金錢,但相比金錢,時間與精力(專注力)才是我們人生最稀有的資源。


我嘗試把「兩個終點」的自我提問,轉成以上的圖,將「工作價值的終點」跟「財務目標的終點」當作決策的參考點,我們是否要投資自己,或要將每月所結餘的儲蓄、每天下班的自由時間,配置在什麼事情上,

最終都是要回到一個問題是:「你要什麼?你是否願意為了所做的決定負上完全的責任,以及承擔所有的風險?」

對於每個人而言,每個月要投資自己多少,或投資在金融商品多少錢,這些問題的答案,最終要回歸到內心與對未來生活的期待。

而我認為,作為一個財務規劃顧問,我們的角色不僅是協助客戶覺察未來所想過的生活樣貌,更是陪伴客戶去將這些看似無形的未來想望,讓這些想法落地,化為紙上可以被管理的量化數字。

唯有先確認「多少才夠」的邊界,才能形成一個指引的終點,而這也才能讓我們開始討論「如何」前進的問題,以及後續決定每月儲蓄多少投入金融工具,報酬率要多少這些細節討論。

我們以財務目標裡的「退休」當作其中一個例子來跟「職涯規劃」去對話。

舉例而言,假設25歲的小定認為自己65歲退休後,會活到95歲(30年的退休生活),他希望退休後保有每月6萬的生活品質(從現在看的6萬),假設期間通貨膨脹率2%,退休後報酬率5%,在不考慮既有國家的退休金制度下,如果全部要自己存,小定的退休金需求為多少?

已知小定希望65歲時能有每月6萬生活品質,但到65歲時,6萬元的生活品質根據2%的通膨率,經過40年已經成長為13.25萬(計算式13.25萬=6萬*(1+2%)^40),因此經過計算之後,根據小定所期望的退休樣態,所需的未來退休金需求是3,232萬元。


以上是將「退休」此「單一目標」當作範例(實際上ㄧ生的財務目標會更多元),我們嘗試從「財務目標」的終點,去反推職涯規劃的「起點」與「增長路徑」。假設我們回到第一段,小定選擇不投資自己,將每月薪資儲蓄全數投入7%的金融資產,因為小定沒有讓自己「本業」收入增長,因此起薪2.6萬,往後每年的薪資成長率僅以1.5%成長,到65歲時,小定的薪水是每月47164元,小定最終退休資產準備,只有累積到1608萬(見【註ㄧ】右欄最後一格)。

比起小定期望的退休生活品質所需的3,232萬,65歲時仍有1,624萬的缺口。

作為財務規劃顧問,我們在協助客戶面對財務需求的缺口時,主要會有五個調整的方向:提高收入、降低支出、延後目標、降低目標、提高報酬率,並且陪伴客戶依據其價值觀,衡量每個調整項目所需付出的代價、成本。

如果從規劃的角度思考投資自己,1,624萬的退休金需求缺口,若在小定生活支出無法節省(儲蓄率無法提高),退休年齡也不想延後,也不願意降低未來生活品質的狀態下;此時,我們會意識到,整個職涯收入的增長,就必須成為財務規劃要重視的面向。

然而,財務規劃與職涯規劃的整體複雜就在於,不是「只有」提高收入的解決方法,支出有機會降低,儲蓄率有機會提高,退休年齡可以再延後,退休品質可以降低,但每一個犧牲、調整,最終就要回到個人價值觀的問題——我們想過怎樣的生活?

從總體的角度去看,想要達到未來人生所有財務目標,投資在股市或是其他金融工具固然重要,但卻不能只投資在金融工具上,而是要往前找源頭。

之所以我們能有投資在金融工具的錢,是因為「我」,本身有創造收入的能力;更重要的是,保持自己這個資產能持續不中斷創造現金流的能力,活水的源頭先被穩固,才有餘裕面對世界的變動,而不一定是關注什麼股票報酬率最高等議題。

考量職涯規劃的金錢面向,其實並不意味財務規劃顧問協助客戶在判斷職涯的標準,只能把收入提高當作唯一考量,每個人成長的情形都有所不同,並非無止盡地增長就一定好,因為這個「夠」的邊界,端看最終要達到的終點是什麼。我們所希望的生活,會影響職涯增長的曲線。

況且,另一個會影響我們職涯決策的是「工作價值的終點」,我們最終一生的「願景、使命、熱情、價值觀」是什麼,勢必也關聯了「工作的選擇」。

然而,我自己並非「職涯諮詢」的專業,但我相信財務規劃顧問協助客戶釐清問題,並因此節省下的時間、精力、餘裕,就能讓客戶有多的時間與金錢預算,去尋找更專業的職涯諮詢師或職涯教練,共同討論可能的職涯路徑。

我們將上述的文字,擴大成以下的圖片,可以做更好的理解。


四、結論

利用生命最好的方式,就是把時間花在比生命更長久的事情上(The great use of life is to spend it for something that outlasts it.) ——美國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

雖然作為一個財務規劃顧問的角色,我們透過諮詢過程,透過數字的量化去擬定出一個客戶職涯規劃的可能路徑,或是客戶透過自行尋找專業的職涯諮詢師,覺察優勢、天賦、熱情與工作價值,擬定可能的發展方向,但最終這些抉擇的核心,仍是指向一個永恆性,或是一生意義感的問題,我們這麼努力去精進自己,提高收入,研究如何投資自己,如何投資金融工具,規劃職涯各階段的發展,最終都是要問我們自己:「我們ㄧ生是為何而活?

我也認為,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問題,但就如巴菲特在股東會QA回答的小結時,語重心長地說:「我的意思是,你應該去好好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(I mean it, to figure out what you’d like to be and figure out what you’re gonna likely to be.)」

也許,我們困惑而想了解的答案,就在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裡


附註

【註ㄧ】小定選擇不投資自己,薪資成長率1.5%,折現率1%的狀況的人力資產價值。

【註二】本段的啟發,來自於紐約大學商學院(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)教授Aswath Damodaran的Youtube影片〈The Corporate Life Cycle: Investing, Finance and Management Lessons〉,以及Freddy Business & Research專頁板主的文章〈你要如何投資自己的人生?〉,感謝這兩位前輩的深刻的觀點,給我很多受用的啟發。

【註三】小定開始發展自己的天賦熱情,把每月儲蓄的一半投資在自己身上,讓小定的收入隨著年齡逐漸成長。



0 留言